□ 品牌宣传部 李家宇
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。专利转化运用连接创新和产业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、发力点。中联重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,将创新研发的专利技术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,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,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的典范。
从“零的突破”到“行业第一”
1985年6月8日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份专利“振动桩锤”诞生于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。中联重科成立便身负创新基因,高价值专利技术成果不断深度融入产业链,并形成“研发—保护—应用”的闭环,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。
比如,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集120项专利技术于一身;国内首台3000吨级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拥有相关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,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;去年发布的全球最大吨位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等世界级标杆产品也都针对关键核心技术,形成了多维度、严密的专利保护网。
截至目前,中联重科已累计申请专利近18000项,其中发明专利近8000项,PCT国际专利申请近600项,同时还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,蝉联中国企业专利实力评分行业第一,发明专利被引用超过10次的专利数量排名行业第一。4次获中国专利领域最高奖项——中国专利金奖,排名行业第一。
知识产权“护城河”助力发展未来产业
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,中联重科通过“技术创新-专利保护-标准固化-产业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持续引领行业向高端、智能、绿色方向升级,也构建起未来产业生态。
目前,中联重科在生成式AI、大数据、仿真技术、数字孪生、互联互通等数字化、智能化方向申请专利2500多件,其中发明专利近2000件,发明专利申请量居行业前列,并获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。中联重科正以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,持续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。
一方面,中联重科积极将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与先进制造相融合,全面渗透各个生产环节,打造端对端的卓越智能制造运营体系,实现了从主机到零部件的全面智能制造升级。
另一方面,中联重科在AI大模型、具身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突破,将产业边界拓展至人形机器人领域。
未来,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,中联重科的每个产品都有望成为一个“具身智能设备”,实现“机器人化”。
上一版
返回首页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