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8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母校记忆

  □ 泵送机械分公司 朱昆鹏

  去年八月的一个清晨,太阳刚刚升起,我沿着儿时最熟悉的大街,走向阔别已久的母校。

  这条大街上的房屋完全变了模样,做生意的人也都换成了陌生脸孔。在他们眼里,我就是一个外来客。可我熟悉这里的味道,正如熟悉自己一样。街还是那样宽,房子还是那样多。“龙溪铺镇中心小学”几个大字,一闪一闪地,好像在欢迎一个新朋友。我停下脚步凝望着它们,思绪回到了十六年前。

  十六年前,我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。当年的学校环境简陋,高大的围墙一片斑驳,被岁月写满了诗。两扇沉重的大铁门因为常年经受风雨洗礼,长满了铁锈。现在,学校已经焕然一新,墙上贴上了白色的瓷砖,电动拉闸伸缩门代替了大铁门,只有围墙内的一草一木,依然让人感到熟悉无比。我内心惴惴,小心翼翼地走近它们,走进母校的怀抱。

  昔日听大舅讲,母校前身是一个四合院。东、南、北面是木房,西面是祠堂。祠堂由土砖搭建,墙壁很高。墙壁上雕刻了各种图案,最有寓意的是鲤鱼腾浪,象征着族人对后人金榜题名的期望。不知道是哪一天,也不知道是谁闯入了小四合院,做了这样一个决定——1924年春,祠堂改为三育学校。从那时起,四合院里飘起了书香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三育学校又更名为龙溪铺镇中心小学。四合院被拆掉后,新添了几间红砖瓦房和十几张木桌椅,建成了学子们的教室。而北面的木房,依旧是老师的住房。在这里坚守的人中,就有我的大舅。现今,大舅在母校教书快三十年了。为培育出更多英才,他当年和其他几位老师甘守清贫,扎根在此。

  如今,母校快99年高龄了。在岁月的洗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母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雄厚的师资力量、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音乐室、美术室、科技室等优质教学资源,让整个校园成了文化的天堂,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。站在校门口文化廊前,我望着“忠”“孝”“礼”“义”“信”几个大字凝思良久,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母校的前景——从这里起航的学子不仅快乐,还知书达礼。

  虽然如今的我经过母校时,就像个过客一样。但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,早已成为镌刻在我心底的生命记忆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采风
   第03版:营销
   第04版:精益生产
   第05版:科技创新
   第06版:党建·专版
   第07版:员工关爱·专版
   第08版:家园
母校记忆
星光下的引路人
师恩难忘
向老师致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