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车桥公司 马琰
进入五月以后,阳光便变得焦灼些了。走在小镇的巷子里,忽然间一阵粽子的清香扑面而来。一位老奶奶坐在街边,她的前面放着一个水桶,水桶里装满煮熟了的粽子。经不住粽香的诱惑,我买了两个。老奶奶剪断粽绳,我慢慢地脱去粽衣,不由想起了我的家乡,想起了家乡的粽叶。
那是毛里湖畔一个普通的小山村,村里大约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。房舍散落在一条小路的两旁,土坯做的墙,小青瓦的屋顶,房子的前后,要么是竹林,要么就是树林,苍翠葱绿;房子隐隐约约地躲藏在里面,直到屋顶升起了炊烟,接着几声狗吠,才有了生活的气息。田地都在湖边,在田地和林子之间,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上,有几丛粽叶。
端午节的前几天,村里的人会摘下叶片,在水里泡一到两天后,清洗干净,然后放在锅里煮出香味后再次泡在清水里备用。米是自产的糯米,也在清水里泡几个小时,淘洗干净。包粽子时,先取一片叶子,在手里卷成锥形,里面插一根筷子,用汤勺将米舀在里面,用筷子上下抽几下,清除米粒之间的空隙,再用多余的粽叶盖住糯米,用力压紧后,绑上麻绳。麻绳也是自家地里种的,去年秋天采下来晾晒好,挂在屋檐下。
我第一次对粽子有印象,大约在七八岁的时候,那是端午节的前一天,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,我从学校归来,看见母亲在家门口包粽子。她坐在椅子上,前面横着放一把椅子,上面放一个筐,里面盛着糯米。她的左边放着一个盆,清水里泡着粽叶;右边也有一盆子,放着包好的粽子。
到了晚上,我等待着粽子出锅,想吃了粽子再去睡觉。大锅里冒着热气,灶膛里红色的火光映照在母亲的脸上,一张幸福、满足而朴实的农家妇女的脸,那掩饰不住的笑容在她的劳作中缓缓地化开,伴随着阵阵粽香,浸润着整个屋子。我知道,那是故乡,那是家,那是生活的气息。
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,房子已拆了重建,村里的小路也变成了水泥路,只有那片粽香还留在记忆里,无法忘却。

